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84章 北大报道(1/2)

老舍先生在《住的梦》里说:秋天一定要住北平,天堂是什么样子,我不晓得。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,北平之秋便是天堂。

十月一号,苏亦正式到北大报到,比后世惯例的九月份入学晚了一个月。

今年的银杏叶子似乎比往年都黄的要快一些,阳光从银杏的叶子撒落下来,被行人镀上了一层斑驳的金黄色,美极了。

甚至让苏亦有些恍惚,宛如回到云大读研的时光,要知道云大东陆校区也有一条美丽的银杏大道。

整座北京城以及燕园这些日渐金黄的银杏显得格外的美丽,这样的时节,来北大报道,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。

北大的各大校门都拉着红色的横幅标语欢迎着新生报道。

苏亦在新会待了大半个月之后,又返回广州待了大半个月,期间,还去了中大康乐园拜访梁钊韬教授,遗憾的是商志谭教授下考古工地了,没有他引荐,苏亦不好冒然去拜访商承祚商老,只能遗憾,下一次有机会。

他去中大,也不仅仅是拜访梁钊韬教授,还顺带给白槿她们送去考研资料,以供她们备考明年的研究生,至于能不能考上,就看她们的造化。

难得空闲一个月,在新会的时候,他也没闲着,新会的历史古迹并不少,周末的时候拉着自己以前初中的同班同学,到处乱跑,谁让他重生一个15岁的小孩呢,身边的伙伴,也只能是一般高中生。

也只有脱离新会,其他人才把他当做一名北大研究生来看待。

复试的时候,有陈飞全程陪同,报道的时候,陈飞也没有缺席。

甚至中途的时候,钱立群也上了同一趟火车,这一下可热闹了,因为,钱立群身边也不是一个人,还有一个短发姑娘,熟悉之后,才知道姑娘是云南来的,还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——张绣予。

前世,苏亦就是在云大读研,在云南待的时间并不短,对云南的姑娘有种天然的亲切感,所以当张绣予说自己来自于云南的时候,一来二去就聊上了。

所以,这一次报道,苏亦他们队伍终于有了个姑娘,不再是前来复试的时候,一水的糙汉子。

而且,跟上一次他们独自来复试不一样,这一次新生报道待遇好了不少,北大方面还安排校车在火车站等候,还设置了火车站迎新点。

之所以有次待遇,还是因为3月份的时候,新生报道出了不少乱子,校领导吸取教训开始在火车站汽车站增加迎新点,还特意从北京汽车公司租赁汽车接送新生。

一下子,让这些新来报道的北大新生对北大充满强烈的身份认同感。

要知道78年的时候,校车接送,可并不像后世那样形成惯例。

甚至,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都是要挤着公交前来报道的,结果,才过半年,待遇就提升了不少。

没有错,78年高考的学生是10月份开始报道的,整个北京高校都放在了十月份。

距离77级考生,也不到六七个月的时间。

今年三月份的时候,77级的学生才开学,结果,78级的学生10月份就来了,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习惯把这两届毕业生称为77-78级。

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存在。

这样一来,这两级学生毕业时间就特别乱。

不过谁也不在乎这些。

前来报道的新生,刚下校车,就迫不及待地站在涌向北大迎新站,甚至,让苏亦觉得不可思议的,竟然有学生拿出相机站在迎新站

这就有些恐怖了。

到底啥家庭啊。

这年头出门报道就携带照相机了。

苏亦也感慨,“原来新生报道照相的传统,这个时候就有了啊。”

旁边的钱立群,问,“苏亦,你在说什么呢?”

苏亦摇了摇头,“就是感慨,到底啥家庭才可以买得起相机。”

钱立群说,“咱们北大,啥家庭的学生都有,不用觉得奇怪。”

说着他不打算继续这个话题,而是说,“咱们先陪小张去报到,然后,再处理咱们的事情,没有问题吧?”

当然,没有问题,女士优先嘛。

钱立群口中的小张就是张绣予,这姑娘年纪也就是钱立群这个老大哥才可以喊小张,实际上,对方年纪并不小了,今年已经三十了。

考了两年才考上北大中文系。

之所以,今年才考上北大,主要是对方第一年考上复旦的时候政审没通过,不然,就跟苏亦的小姑成为大学同学了。

今年之所以能考上北大,也是因为北大在云南的招生老师很欣赏她,表示出强烈录取她的意愿,不然,这姑娘估计也来不了北大,不管是政审还是其他方面的,毕竟今年北大中文系在云南也有一个录取名额。

蝎子拉屎独一份,能被这姑娘考上,她的实力毋庸置疑。

而钱立群又是中文系的研究生,在火车上撞见,跟对方认识也就顺理成章。

这姑娘的故事很多,比如,为了返回城里,宁愿去街道办当勤杂工,收破烂,当环卫工,后来因为性子烈得罪领导被辞退,还自己跑去理发店学理发,一年的时间,一边工作一边备考,连续两次都考上大学,而且还是国内的顶级大学。

相比较之下,苏亦就汗颜不已。

他前世三战北大,都是全职备考状态,结果考了三年还是考不上,所以,重回这个年代以15岁的年纪考上北大考古专业研究生,常常被他人称为天才少年,有时候想想自己都脸红。

整个报道过程,云淡风轻,波澜不惊,啥意外都没都有。

倒是,报到处的老学生显得格外热情,大家都是经过特殊年代冲击的人,都分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。

对于每一个人能够考上北大的学生几乎都被视为战友。

更不要说,还有钱立群这样的老大哥压阵,想要蠢蠢欲动的77级男生,连上前献殷勤的机会都没有。

同样,在中文系这边苏亦也是有熟人的,就是77级的新生王先勇。

一见到苏亦,对方就惊讶喊,“小师兄。”

一下子,苏亦这个小师兄的名头也开始在北大中文系传开了。

之前复试的时候,他跟历史系的黄莺歌就是来迎接他们,甚至,苏亦最开离开北大的时候,还是王先勇骑着三轮单车帮他送行李去公交站。

所以,一来二去,双方都已经算熟人。

原本钱立群他们还打算等张绣予办完手续再送到她去宿舍区,现在既然遇到熟人,就不需要额外跑一圈。

然而,张绣予这个姑娘比苏亦他们认为的还有主见,她并不打算让王先勇先送她去宿舍,而是提出要陪苏亦他们去研究生接待处办理报道手续。

所以等她完成报道手续,钱立群跟陈飞才带苏亦去办理他的手续。

再历史系这边,熟人就更多。

首先是报到处这边,黄莺歌又过来帮忙,毕竟这姑娘是学生会的,这些日常工作,肯定缺少不了她的身影。

所以过来这边,黄莺歌跟王先勇一样,也都喊苏亦小师兄,这一来,历史系这边报道的新生都知道苏亦的大名,都知道他们系有一个15岁研究生。

这一声小师兄,让张绣予这姑娘对苏亦充满了好奇。

好在,她很好的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。

就这样,苏亦才到北大正式报道的第一天,他这个北大小师兄的名头不胫而走。

甚至,等他们这届研究生毕业以后,北大就多了一个关于“小师叔”的传说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@星空小说网 . www.xingkongxs.cc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星空小说网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