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部尚书任亨泰焦虑地迈出半步,肃然拱手进言:“陛下!若广泛设立公办学府,恐怕将令科举录取率愈发降低。”
若是全国各处均设立众多公办学府,读书人数激增,届时参与科举的人数也将水涨船高,朝廷又如何能容纳如此之多的官员?
况且,朝廷每次科举考试,录取的举人、进士名额均有定额限制,倘若应试者众多,未来中举、成进士的难度必然加剧。
李祺不慌不忙,抬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:“父皇,诸公。这公办学校应以普及识字、算术,传授基本常识和技能培训为主,而非以科举为目标。”
的确,科举之路艰辛,公立学府不应继续沉溺于八股文的窠臼,而应当借鉴后世的教学模式,对学科进行细分,重视基础教育,为科学进步与繁荣奠定基石。
倘若公立学校仍旧以科举为唯一目标,则其存在便失去了应有之义,不过是在批量制造无用的书生,对于朝廷和国家的发展毫无裨益。
然而李祺这句话,却如同是捅了马蜂窝。
这话如同巨石投入深潭,六部尚书纷纷炸开了锅。刑部尚书面色涨红,挥舞着衣袖大声反对;工部尚书连连摇头,嘴里嘟囔着“成何体统”。一时间,御书房内吵吵嚷嚷,指责声、质疑声此起彼伏。
面对情绪激动的六部尚书,李祺早就准备好了后手。
李祺抬手压了压,声音沉稳有力:“这些公办学校的子弟,不会参与科举,不会挤占现有名额,只是为贫寒子弟谋一条生路。”
听到这话,任亨泰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,长舒一口气;翟善也微微点头,神色缓和了许多。
如果这些公办学校子弟,不会参与科考,那就无伤大雅了,随便怎么学去,只要不影响大家的利益就好。
老朱眉头一皱,追问道:“只是如果不能参加科举考试,会有人送来读书吗?”
公立教育若实现基本免费,对私立学校的经营者而言,未免显得有失公允。倘若取消科举考试的参与资格,或能稍显平衡。毕竟,富裕家庭的孩子得以支付私塾费用,进而有机会通过科举步入仕途。
而对于普通百姓的子女,免费就读公立学校且无法参与科举,这在某种程度上,算是实现了一种公平。
可若是如此,谁愿意把孩子送去公办学校呢?
“无法参与科举试并不意味着人生无路可走,毕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步入仕途。”
“饱读诗书,丰富了知识储备,同样能担任账房先生,或是投身职场从事管理事务,亦或是学习那些实用的技艺,如修筑桥梁、铺设道路,或是造船、炼铁等等。”
李祺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。
“这些行当在当下同样备受青睐,至少也能算作一条体面的生路,养家糊口足以!”
士绅缙绅满意,他同样也很满意。
此科举制度已然陷入困境,绝不能再让更多人误入歧途。公办学校的运营,不妨借鉴后世学府的模式。
摒弃科举,届时可自行设立诸如航海学院、钢铁学府、工程学堂等机构,选拔公办学校的学子加入其中,以此培养大明未来的科技人才。
李祺深知,科技为立国之本,若大明欲在世间稳固根基,必须掌握并引领前沿科技。显然,大明旧有教育体制无法胜任此重任,改革势在必行,公办学校便是改革的良好起点。
未来的私立学校学生可继续攻读八股,投身科举,求得官职。
而公办学校的学子,则需学习更为广泛的知识,参加各类学院考试,学成后掌握各项技艺与技术,有了他们,大明的繁荣发展指日可待。
李祺坚信,数十年后,人们自然会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。即便届时李祺不主动废除科举,利益驱动之下,朝野上下也将呼吁废除这一制度。